第77章 英才学院(1/2)
汉朝的学校分为三类,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以及私校。
中央官学是最高学府,要依靠读书渠道入仕,必定要在中央官学走一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学,太学学生有博士之称,可以说是官员的培训基地。
地方官学则是地方政府办理,学生表现优异者,可以被举荐进入中央官学学习。
而其中的举荐权,就在地方政府手里。
算是察举制的一个体现。
汉代党锢、宦官与氏族之间的争斗频繁,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儒正值壮年,却被迫辞官还乡。
于是他们便凭借着自己的声望,创建了学校,这就是私学。
乐阳城因为地处边邑,教育事业并不发达。
除了受限于政令,必须创办的一个地方官学外,根本没有其他官学地方。
取而代之的事地方私学。
只是乐阳城没有名声特别响亮的大儒,大都是世家豪族控制的私塾行业。
就像谢平,控制一片区域的教学状况。
要上私塾是要交不少钱的,好处是教学质量比公学好很多。
那些小家族们便是以此为业。
一旦教出的弟子里,有能够飞黄腾达的,他们也会跟着收益。
这就是派别。
同出一地,跟随一个老师,那就是同一个派系。
官员的话也不是无的放矢。
创办公学,学校选址、教学书籍、授课老师缺一不可。
李君浩没有正面回答,反而从身后的案板上拿出了一沓纸。
纸张用长条木板夹住,乍一看就和文件夹一样。
纸上印有字体,正是《春秋公羊传》。
“各位可以传着看一下,这是我准备的教材。
这两天我会挑选公学地点,算一算时间,我造的第一批纸差不多也好了。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