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较预想中顺利得多,村内除了中队本部,只有一个不满编的步兵小队和大队加强下来的重机枪分队,前些日子大队补充了一批士兵,但仍未填满编制。
八路军的袭击来的太过突然,从听到第一声枪响到全面交火,也不过三两分钟而已,日军才刚刚进入战斗状态还未搞清楚状况便被四面八方涌入村内的八路军淹没。
各班被分割包围在各院内互相失去了联络,与小队也失去了联络,小队与中队本部同样失去了联络。
由于距离过近,日军仅剩的两具掷弹筒瞄准半天也才试着打出两发榴弹,这里顶天不过三四十米的交战距离。
而日军装备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标尺最小射程也达到了60米,周围又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这样的作战环境即便是对训练有素的日军而言也是极大的考验。
日军只能根据火光大致判断八路军的方向进行还击,但互相对射的阶段没持续多久,很快八路军便将提前准备好的火把点燃丢到院内,一排手榴弹过后,随后直接发起冲锋与日军进行白刃战。
下令打白刃战倒不是缺少武器装备,东南纵队的弹药还算富裕,而这些老兵更为宝贵。
宋泽成自知虽然八路军战士的夜战经验较日军更为丰富,但此时的中国军队由于营养不良普遍有着夜盲的症状,不要说是黑夜,即便是光线昏暗的地方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下降。
而夜袭最重要的又是突然性,战斗一旦陷入焦着占便宜的就是敌人了,只有趁敌人尚未反应过来时给予敌人最大打击,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自身伤亡。
顶着日军火力的八路军冲入院内,瞬间和日军交织到一起,充分发挥兵力优势,三五个人招呼一个日军。
不少日军连刺刀都没来得及上便被撂倒,即便有些日军反应过来,后方干部手里的驳壳枪也不是吃干饭的,这场战斗在白刃战的喊杀声中逐渐落下帷幕。
或是刺刀,或是大刀,杀敌最多的还是驳壳枪,八路军极度缺乏刺刀,尤其是装备最差的一二九师,东渡黄河时一共才五十多把刺刀,没有听错,准确来讲是全师一共只有五十五把刺刀。
相对于刺刀,一二九师装备的驳壳枪反而称得上充裕,足有五百多支,这才是八路军与日军打“白刃战”的真正杀器。
......
战斗很快结束,宋泽成一边巡视着战场,心底总结着经验,近两次作战都是一样。
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依靠着这种猛冲猛打下的突袭,不给日军组织反应的时间便迅速贴近,用手榴弹、驳壳枪、大刀片子这三样法宝可以迅速歼灭日军小部队。
但这个战术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老兵占比不能过少,顶着敌人的火力冲到身边打近战,没有过硬的战斗意志很难做到这一点。
以后部队扩编新兵比例必然大幅增加,到时候得先打几仗见见血才行......
见自己越想越远,宋泽成很快将这些念头甩了出去,连根据地在哪里都还没确定呢,工作队才刚刚出发前往晋东南一带的太行山脉侦察统计适合建立根据地的位置,八字都还没一撇呢。
梁柱国在战场上找了半天,才在中队本部的院里找到宋泽成,递过一张简陋的草纸:“司令员,伤亡情况和缴获统计出来了。”
宋泽成在火光下盯着这张草纸,努力辨认着上面几列歪歪扭扭的字迹: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