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一幢古宅,一座城市

作者:庐上雁 返回目录
    第27章 一幢古宅,一座城市(1/2)

    一幢老屋引发的争议

    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下称“古研会”)的成立是由一幢老屋引发争议而成立的,这个研究会一直由林正秋担任会长。

    一个民间松散组织,林是教师与史学家,怎会在民间社团担任领导呢?

    此事得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旧城改造中说起,全城的一幢幢老房子被推土机推倒,城区的一条古巷,孩儿巷,也被划入拆迁范围,一个个巨大的‘拆’字写在墙上。住在孩儿巷九十八号(下称“九十八号”)一位老人,钱希尧急了,他住的是一幢祖传百余年老宅。

    钱老记得,上辈人说过,此屋所在地原是诗人陆游的宅基地,怎能说拆就拆?

    他找了几个朋友,包括戎玉中(下称“戎”)与几位记者,王安祥、潘桂方等,咨询有没有办法将这座古屋保留下来?众人听了,跟着跑到九十八号看了,虽说老宅破损,然而,这是一幢五进二层木结构大宅院,窗栋梁柱均有木雕花纹图案,还有走马楼,虽然破旧,依旧透出昔日精致的建筑痕迹。早先杭州大多是这样的老房子,随着大规模的拆迁浪潮,全市能够保留下来的委实不多,以至于这条千年名巷,孩儿巷,也拆得惟有一座了,况且,它的第一进,轿房,已经被拆掉了。

    虽说难于确定陆游是否居留过,古宅确有几分陆游诗词所描绘的风情。

    林正秋到孩儿巷

    九十八号老宅,究竟有没有可能与陆游有关联?

    大家吃不准,想找几位专家论证一下,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林正秋。

    戎在会议上与林正秋有过沟通,彼此很熟。于是,他们请林到了现场。

    林说,孩儿巷最早叫砖街巷,青砖街面一直铺到巷尾,南宋以来,处在市中心,商业旺盛,巷内有不少泥孩儿铺,居民多以出售泥塑孩童为业,故名孩儿巷。

    这是一条历史文脉绵长的老巷,明代兵部侍郎宋应昌府第就在此地,尤其是诗人陆游多次旅居杭州,就住在孩儿巷,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描写了临安市井风情,令读者印象至深。

    大家分头查找有关资料,有人在《联谊报》、《杭州日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陆游小楼今何在?》几篇稿子,引起了各方人士关注,又起草了一份保留古宅的呼吁书,有二千多个市民签名,那份呼吁书很快送到了仇保兴市长那里。

    仇市长召集开会,讨论下来,作了保留建筑批示。陈继松副市长到现场宣布了这个决定,在场市民拍手称快。与此同时,省文物局也发了文件,古宅要保留。

    事情至此,可以告一个段落了,人也就散去了。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未料,文保所负责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此屋不是陆游故居,只是一般老宅,这样的房子多得很,没有必要保留。建筑单位也依据上级文件划定的红线,必须拆,限定住家在若干天内搬迁,以便腾出地块为紧邻学校(今启正中学)扩建操场。

    这一下,钱希尧急了,再次找到了大家。

    他说,我不是为了自己,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同意拆。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

本站推荐: 宋眠眠许庭深 商业联姻不受宠?高冷霸总跪地求她生娃! 裴栈州江绾桑 白月光回国,替身再就业豪门太太 薄总虐错了,夫人才是白月光 阮闵时 李为知宋以沐 黄昊 霸道魔君:绝宠七公主 单兵为王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只为原作者庐上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庐上雁并收藏《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最新章节。